很多家長反映,和自家孩子玩遊戲或比賽,
要是孩子輸了,孩子就會對父母發脾氣,甚至會哭鼻子。
比如和爸爸下棋,孩子輸了,卻偏偏不肯承認。
有點像耍「無賴」,這時爸媽就氣得很。
怎麼能這樣呢,你這孩子。
長大還得了,趕緊認輸,輸了就是輸了。
怎麼能說沒輸呢?怎麼能狡辯呢?
01
最近一位媽媽來信說孩子讀小學後就變得很怕輸。
班上競選班幹部,他怕選不上,所以不敢去。
同學們都騎腳踏車,他怕騎得慢,所以不想練。
就算在家裡跟爸爸下棋,哄著他下兩盤,有時輸了把棋盤都掀掉了。
跟他講道理,只會委屈地哭著。
她說自己一直沒有去打擊孩子,反而經常表揚他。
希望能保護好他的自信心。
但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在乎輸贏?
其實,這不是個別的情況。
如今,很多的孩子都輸不起。
什麼都要爭一個第一。在遊戲或比賽中輸了,就大哭大鬧,特別失落,甚至會拒絕參加其他活動!
於是父母們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培養孩子的信心。
孩子因為年齡小,各方面都不成熟,在遊戲或比賽中,總害怕輸,希望通過得到周圍人的認可,來獲取「安全感」;我們都有經驗,越是害怕的事情,反而越會發生。過度的在乎會影響發揮,最後結果不好,就選擇自卑地逃避。
其實,怕輸是一種正常心理,而問題的關鍵在於,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,從容面對遇到的挫折。
有些時候,還不是因為孩子怕輸的心理造成的。
而是父母的誇獎造成的。
02
怕輸的孩子,到底在怕什麼?
在鄭州一次平衡車比賽現場,一個2歲女童因為跑了倒數,忍不住掉淚,媽媽連拉帶拽把她拖下場。
「你有什麼臉好哭?全程在那遛彎,你想什麼呢?」
看著暴跳如雷的媽媽,小女孩弱弱地保證:「我下次好好跑。」
媽媽不但沒有甘休,還拉著孩子的衣服前後推搡,甚至「啪」地打在她的頭上,一下,又一下。
整整持續了10多分鐘,接下來的舉動更讓人大跌眼鏡。她把孩子丟在一邊,不見了蹤影。
被拋棄的小女孩像失去了整個世界,茫然無措地站在那兒,哭得上氣不接下氣。旁人都看不下去了,紛紛上前安慰。
可憐的孩子。
只有2歲的她,關於輸贏上的第一課就是: 不能輸,只能贏。
媽媽的目的達到了,孩子之後更怕輸了,她怕的不是輸掉比賽,而是輸了媽媽的愛。
小小的心靈感受到的可能是:媽媽愛的是她的成績,只有表現好,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和擁抱。
這種有條件的愛,會讓孩子時刻處於被拋棄的恐懼中,無法構建起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這種意識會在孩子心裡紮了根,贏是為了討好,比享受過程的樂趣,收穫什麼更重要。
贏的反面是什麼?
或許不是輸,是恐懼和逃避。
孩子怕輸,有時只是單純畏懼,更多時候是缺乏底氣。
因為沒有體驗過那種苦和痛,便學不會如何處理消極情緒。
因為一直不用直接面對失敗,便沒有能力和信心承擔後果。
因為不能正確理解競爭,把輸當做是可恥的事情。
他們的對手不是別人,是自己,一個低自尊感、脆弱的自己。
人生海海,挫折和失敗紛至遝來。
贏在最後的孩子也會消沉和迷惘,但總有一股力量,支撐著他們掙扎後再出發。
這股力量源於自我,但最初源于父母。
03
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競爭呢?
首先,適當讓孩子體驗失敗。
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經說過:"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,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。"
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,別說故意讓孩子體會失敗了,就是讓孩子受一點兒委屈,父母都受不了。但是,一味地對孩子進行保護,不讓孩子去感受人生中的各種狀態,對孩子來講是害而不是愛。
一味地對孩子進行保護,是害不是愛
父母應該讓孩子適當地體驗挫折與失敗。比如,跑步、爬山的時候,父母可以為了鼓勵孩子,落後一些,但是不要總是故意輸給孩子,也要走到前面,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會有落後的時候。
之後,溫和地接納孩子的失落,引導孩子接受失敗,讓孩子逐步懂得成功與失敗都是經常會遇到的事情,調整自己的心態,平和地接受失敗,認識到輸贏的意義,這樣孩子才能積蓄力量,在未來的生活中好好地面對競爭。
失敗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,但是父母的過分關注卻讓孩子無法接受失敗
其次,不要因為競爭增強孩子的壓力。
父母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所以無論是衣食住行,還是教育資源,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。但是,父母在給予孩子的同時,也在灌輸給孩子的一種思想,那就是"你的東西都是最好的,而你也要是最好的,你不能輸"。
因為競爭而產生的壓力,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
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,孩子就真的變得輸不起了。因為輸了之後,不僅自己受不了,父母也受不了。這種巨大的壓力與內疚感讓孩子隨時都繃緊一根弦,就怕在競爭中被人落下。
孩子有競爭意識不是壞事兒,但是因為競爭而感到壓力倍增,就不是一件好事兒了。
有專家指出,孩子心理壓力過大,會影響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,導致孩子發育受限。
只有當孩子精神放鬆,心態輕盈的時候,孩子才有可能真的長得好、學得好。
Wendy媽有話說:
怎麼做,才能讓孩子「輸」得起?
我覺得父母的方法和態度才是關鍵:
能夠接納孩子的錯誤和缺點,並且能夠正確地給予孩子回應和鼓勵。
比如孩子沒做好,可以跟他一起分析:「這次為什麼沒有做好?」「下次應該怎樣更好地準備?」總結經驗,商量解決的辦法,以便下次吸取經驗教訓。孩子也會自信很多。
平時要積極關注孩子,肯定孩子。
看到他的優點,讚賞他好的行為,也接納孩子的不足。
當他內心強大了,就會慢慢承受得住。
用成長的、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,一時輸贏不會放大到影響整個人生。
成功的標準多樣化,比上次進步一點是成功,從錯誤中學習到也是成功。
告訴孩子競爭的真實規則,是有輸有贏,有對手也有合作。
努力贏,也積極面對輸,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,所有的努力終有回報。
願你有輸得起的胸襟,也有贏得起的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