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一共有13個兒子,他們都挺能折騰的,整天出來搞事情,一直活躍到漢景帝時期。劉邦的這群孫子,有的力挽狂瀾,立下再造漢朝之功,讓人感到熱血沸騰;有的作亂敗亡,白白斷送了榮華富貴,令人唏噓不已。
當初,劉邦大手一揮把齊國分給了庶長子劉肥,名字倒是挺符合的,齊國真的很肥。齊國總共有73座城,的確人丁興旺,經濟發達,就連呂太后都非常嫉妒。有一次劉肥進京,呂太后想用一杯毒酒毒死他,幸好被聰慧的漢惠帝識破,劉肥僥幸躲過一劫。劉肥無奈只好忍痛割愛劃出城陽郡,送給魯元公主當做湯沐邑,呂太后這才打消對他的迫害。
幾年后,齊王劉肥去世,他的嫡長子劉襄繼位,劉襄是劉邦的長孫。這個階段是呂太后掌權時期,她為了封呂氏為王,屢次迫害劉氏皇族,搞死好幾位親王,因此劉氏皇族日漸衰弱。
在這緊要關頭有人站了出來,那就是劉肥第2個兒子劉章,他可是一個熱血男兒,當時只有20歲。在一次宴會上,劉章吟唱一曲《耕田歌》用來諷刺呂太后專權,然后又以行酒令,殺死了一名姓呂的,因而劉章名聲大振,成了劉氏皇族的主心骨。
公元前180年,呂太后駕崩后,劉章積極聯絡,想要鏟除呂氏家族,隨即他聯合漢朝開國集團,率領1000北軍士兵迅速誅滅了呂氏家族,立下了再造漢朝之功。
劉章初衷是想讓哥哥齊王劉襄做皇帝,然后再封自己做趙王,但是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,當時最有實權的是周勃,劉章沒有立皇帝的話語權,最后開國集團迎代王劉恒做了皇帝,這就是漢文帝。
接下來,漢文帝封劉章做城陽王,劉肥第三個兒子叫劉興居,因之前清除少帝劉弘有功,被封為濟北王。不論城陽國,還是濟北國,全都是分割齊國的土地拿出來的。這樣一來,不僅削弱了齊國,而且劉章、劉興居也沒得到想要的「一字王」,因此這三兄弟對漢文帝非常不滿。
一年后,即公元前179年,齊王劉襄因病去世。又過了兩年,即公元前177年,城陽王劉章悲憤而亡。這一年,漢文帝親征匈奴,濟北王劉興居則趁機發動叛亂,但很快就被平定了,劉興居被俘自盡。劉章、劉興居死后,他們的封國被廢除。齊國那邊,劉襄的兒子劉則繼位為齊王。到這里并沒有結束,劉肥還有許多兒子沒登場呢?
公元前164年,漢文帝把齊國切割成6塊,分別封給劉肥還在世的6個兒子。之前的齊國哪去了呢?那是因為前一年齊王劉則去世了,但是他沒有兒子,所以齊國被收回。現在重新分配的6個諸侯國,分別是齊國、膠西國,膠東國、濟南國、濟北國,淄川國。這6個諸侯國的大王,全都是劉邦的孫子,他們享受榮華富貴,安安穩穩地度過了10年。
時間來到公元前154年,這一年漢景帝加緊削藩的步伐,齊地的6個諸侯國也在削藩之列。你想想齊地被分割成6塊,他們的地盤能大到哪里,實力本來就不強,現在反而還要被削,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呢?他們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,必須為了生存而戰。膠西王、膠東王、濟南王和淄川王這4個諸侯,在吳王劉濞的唆使下發動叛亂,史稱七國之亂。
然而,齊王和濟北王卻沒參與叛亂。齊王之前與劉濞有過溝通,原本是打算參與叛亂,但是到了動手的時候,他卻后悔了,于是拒不出兵,并且固守臨淄城。濟北王則被他手下的大臣劫持,沒能參與這場叛亂。
4個諸侯王打算去和吳王劉濞會合,但是又害怕旁邊的齊王、濟北王出來搞事情,他們只好先出兵解決自己的兄弟,于是槍頭一轉把臨淄團團包圍起來。然而,這4個諸侯王,簡直是吳王劉濞的豬隊友,他們花了三個月時間竟然沒攻下齊國,沒能去和吳王劉濞會合。
其實也不用會合了,就這三個月,劉濞那邊輸的一塌糊涂,造反失敗了。4個諸侯王深知勝利無望,也都率兵返回了,但漢朝軍隊不會放過他們,隨即兵臨4個諸侯王的城下。面對漢朝軍隊的軍事壓力,4個諸侯王全部自盡,他們的封國被廢除。
齊王那邊,雖然他沒參與叛亂,但以前和吳王劉濞密謀的事情泄露了,他在害怕中自盡。最后,只有自始至終沒參與叛亂的濟北王得到了善終。到了這時候,齊國只剩下一丟丟,早就失去了昔日的輝煌。
在劉肥眾多兒子當中,劉章有再造漢朝之功,他的名氣最大,影響力最大,民間立有他的祠堂,一直祭祀不絕。直到東漢末年,劉章依然還有很大的名氣,當時他的祠堂有好幾百個,被時任濟南相的曹操,強行拆除了。至于劉肥其他兒子嘛,死了就死了,沒有人能夠記住他們,只能淹沒在歷史長河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