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,在清理冰箱時,我發現了一盒很久以前從超市里買回家的西紅柿,一看標簽上的日期,才發現已經放了將近1個月的時間,關鍵是除了摸起來有點軟后,外表完好無損,也沒有出現任何腐爛、變質的情況。
這讓我想起,我從小就愛吃西紅柿,記得那時候吃的西紅柿,好像就沒有硬邦邦的,一般買回家就可以直接吃了。我還特愛蘸著白糖當水果吃,酸酸甜甜,汁水還特別多,尤其是那股濃郁的番茄味,讓我至今難忘。
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,在市場上買的西紅柿,外表是很好看,紅彤彤的,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味道了。 那今天,就跟大家說說有關西紅柿的話題,一起來看看:為啥現在的西紅柿,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了?哪3種西紅柿不建議買?最后還會分享一道美味的家常食譜給大家。
我總結了下,西紅柿之所以今非昔比,主要跟下面這3點脫不了干系:
有研究人員曾發表過一篇題為《番茄風味改良的化學遺傳路線圖》的論文,文中研究人員對不同品種的西紅柿做了一番剖析,并且得出了一個結果:
如今市場上常見的西紅柿品種中,存在13種風味化合物的含量明顯下降的情況。
用句大白話來說,西紅柿內部能呈現出其特殊風味的成分,含量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減少,這也難怪現在吃的西紅柿沒以前好吃了。
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,市場終歸是要走量的大眾市場, 為了滿足供給量,人們不得不對西紅柿進行品種改良,培育出了生長周期更短、不容易遭受蟲害的西紅柿,當然這也是以犧牲一部分風味為代價的。
小的時候,我們吃的西紅柿,很多都是當地自產自銷的,可能早上剛從菜園子里采摘下來,中午或晚上就上了人們的餐桌。畢竟那個時候物流不是很方便,運輸成本較高,如果賣西紅柿還要加上高昂的運費,自然不劃算。
但是,如今隨著物流的便捷化,運輸成本下降了很多,因此,我們平時在市場里買到的西紅柿,很多并不是當地產的,而是來自祖國大江南北。
考慮到運輸路上需要時間, 如果現采現運,西紅柿容易變質,自然就會將采摘時間提前了,一般在五、六分熟的時候就已經采收下來。
在后續運輸和售賣的過程中,雖說剛采摘時還在發青的西紅柿,顏色會慢慢變紅,但糖分的積累卻沒辦法跟上,口感自然也就略遜一籌了。
過去人們栽培西紅柿,采用的是土生土長的方式,沒有什麼大棚種植,用的肥料也是純天然的雞糞、豬糞等等,農藥也很少用。
如今的西紅柿,很多都是在溫室大棚里種出來的,并且為了避免西紅柿遭受病害,使其長得更快、賣相更好一些,還會用上化肥、農藥和催熟劑。
天然「野蠻」生長出來的西紅柿口感,自然不是那些備受「呵護」的情況下長出來的西紅柿能比的。
1、不買顏色過紅的西紅柿
西紅柿在自然生長的過程中,每個面接受日照的程度是不一樣的,因此不同的位置,顏色上會有些許區別,比如有些地方顏色較深,有些地方顏色較淺,有些地方還帶點青色。
部分西紅柿從外表上看紅彤彤的,顏色特別均勻,光澤感很強,特別好看, 這樣的西紅柿,很可能打了催紅劑,雖說顏值高,口感卻不怎麼好,不建議買。
2、不買有棱有角的西紅柿
正常情況下生長出來的西紅柿,應該是果形適中,整體偏圓的,不會帶有明顯的棱角。但是市面上售賣的一部分西紅柿,看上去卻有棱有角,本該渾圓的西紅柿變得「棱角分明」。
西紅柿之所以長出棱角,跟生長環境欠佳、內部養分不足、激素使用不當等因素有關。這樣的西紅柿,大多是空洞果,果肉不飽滿,不建議買。
3、不要買掂起來很輕的西紅柿
好吃的西紅柿,一定是果肉飽滿、汁水充足的,這樣的西紅柿,用手掂一掂是有分量的。 如果掂起來感覺很輕,說明西紅柿在生長過程中長得不好,很可能是空洞果,里面的汁水會比較少,吃起來口感也不好。
食材準備:雞全腿1個、小西紅柿(圣女果)1小把、
腌制料汁:生抽、蠔油、番茄醬、蜂蜜各1勺、黑胡椒粉適量、大蒜3瓣
1、雞腿洗凈,表面劃幾刀,加1勺生抽、1勺蠔油、1勺番茄醬、1勺蜂蜜,再撒點黑胡椒粉,抓勻后用保鮮膜封口,放入冰箱中冷藏腌制1晚;
2、西紅柿洗凈,對半切開,平鋪在烤盤上,然后將腌制好的雞腿放在西紅柿上,碗里的腌制料汁也倒上去,用手在雞腿表面抹勻,再來3瓣剝好殼的大蒜放在雞腿上;
3、將烤盤放入烤箱中,180度上下火,烤30分鐘后取出來,在雞腿表面刷一層蜂蜜水,放回烤箱,再烤30分鐘,即可出爐。烤好的雞腿外酥里嫩,吃著特別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