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在遊樂園,看見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玩獨木橋。
媽媽站在獨木橋的這頭,那個男孩子站在獨木橋的那一頭。
男孩子帶著哭腔對媽媽說:
「我不行,媽媽我不敢。」
媽媽對他說:
「我知道你害怕,帶著你的害怕走過來,你可以做到。」
這位媽媽沒有對她的孩子說:
「你是男子漢,你要勇敢,不要害怕,害怕是不好的。」
這位媽媽的教育很棒!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常要面對孩子說「我不行」、「我不敢」等。
幾乎所有父母,都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夠勇敢、不爭氣。
當面對孩子說「我不行」時,很多父母會將失望寫在臉上,甚至惡語相向;或者急切地說,「不怕、怕什麼、有什麼怕的」!
孰不知,當孩子萌生退意和怯意時,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;
這種反應,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01
孩子不自信,多源於內心的害怕
記得有一次跟閨蜜一起逛商場,她帶著女兒,走到商場的中心圈,有商家正在搞活動,燈光絢麗的舞臺上有很多小朋友在隨著音樂蹦跳。
閨蜜女兒一直在盯著舞臺看,於是,閨蜜小聲提醒她,你也可以上去,沒想到女兒連連擺手說,「我不要」,從她的眼神裡,看到的卻是想要和膽怯交織的矛盾。
孩子口中的「我不行」「我不要」,多源于不自信,而害怕,則是造成不自信最深的源頭。
打擊教育
在《家有兒女》中,劉星經常被媽媽冷嘲熱諷,頗受打擊。
原本該是一場場母子都開心的場面,最後都演變成劉星慌張逃竄和極力辯解的樣子。
很多父母認為需要時不時的「敲打」(訓斥、羞辱和打罵)孩子,他才會少犯錯,多聽話。
所以,在養育的過程中,打擊無處不在。孩子成績差,不懂禮貌,做的不好會打擊,有時做的好了,也不忘打擊。
事實是, 長久的打擊,不會如父母所願,只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,變得越來越不自信。
過度保護
孩子的成長軌跡是向外延展的,當想做的很多事都被保護和拒絕,獨立和自理能力很難發展起來。
也會看到,看到很多想嘗試的事物,孩子躍躍欲試,卻不敢嘗試。
孩子失敗時,不恰當的處理方式
一位媽媽曾說起她的兒子,平時學習不錯,一次考試沒考好,被老師叫到學校詢問原因。
回到家後,媽媽氣急敗壞地把兒子叫到跟前,手中拿著試卷,厲聲斥責道,「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,你上課怎麼學的?」
兒子低頭輕聲回答,這次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很多題不會做。
看到兒子委屈巴巴的樣子,這位媽媽說,心一下子就軟了下來。孩子沒考好,心裡已經很難過了,還要受到斥責,該有多難受。
當孩子失敗時,父母對孩子的一切不恰當的處理方式,比如,不給予幫助、嘲笑、忽視等,讓孩子產生自卑、害怕失敗、低價值感等消極情緒。在負面情緒的壓抑下,孩子容易害怕面對和不自信。
02
孩子說「我不行」時,
你的智慧會決定孩子的人生
大麥曾看過一位網友分享:
她小時候學習能力差,學什麼都很慢,理解力也不是很好。
小學學的東西很簡單,大部分人都能考好。
而她每次都考不好,而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。
但是她考試不好,老媽一次都沒有罵過她。
有一次,她難過地問媽媽:
「我考試不行,我是不是很笨?」
媽媽說:
「你知道嗎?鍋越大,開水就越慢。
他們的鍋小,所以很快就開了;
但是你的鍋大,得慢慢開;
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,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!」
這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教育啊。
這位網友說,媽媽一直這樣鼓勵她。
然後最終,她考上了人大,而這是她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還有一位網友分享:
小時候他是屬於反應比較慢,喜歡多想想問題,不著急說答案的孩子。
老爸就很著急:
「這孩子就是笨,這也看不懂。」
可老媽一直鼓勵他,說他是沒有弄明白題意,而不是不會做。
母親會一步一步告訴他應該怎麼思考。
這位網友說,他後來學習很拔尖。
他感慨:其實,孩子和孩子能有多少差距呢?
孩子的差距,其實是父母的差距。
父母的正確引導,能讓孩子本來不行、模棱兩可的事情,都會行。
在面對孩子說「我不行」時,父母的回應方式往往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。
父母應該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幫助孩子走出「我不行」的困境。
在父母用心引導下成長的孩子,他們能在體驗成長的成功中,養成勇於面對、勇於挑戰的素質。
03
孩子說「我不行」時,其實他們的潛臺詞是:
「我真的不行,我比別人差勁。」
「我害怕輸,我害怕承擔失敗的後果。」
「我只是不夠自信,我需要被鼓勵。」
……
父母要去合理分析孩子背後的原因:
「我們平時是不是有打擊過孩子?」
「我們是否對孩子的期待過高?」
「我們是否對孩子缺乏鼓勵教育?」
作為父母,我們要分析出原因,然後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有針對性地對待。
1.理解孩子的感受
很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「我不行」時,就會惱怒。
「你怎麼不行了?」、「大家都是一個腦袋,為何你就偏偏不行?」…
孰不知,這樣的做法,會讓孩子的挫敗感加強。
比如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,孩子面對學習有畏難的情緒,說「我不行,我不會做。」
有一位媽媽是這樣引導的:
「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,也不會,你不會也很正常。
但是我們面對任何事,不能因為不會,就退卻,或者逃避不去做。
這不是面對困難的態度。」
她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。
媽媽的同理心,會讓孩子不把所有的失敗歸咎於自身。
讓孩子跳出這種思維,他們能更從容地面對困難,而不是一味地自責與沮喪。
2.陪孩子一起解決困難
孩子解習題時不會做,如果家長一直吼叫惱怒,孩子會越不會。
明智的父母,都會降低自己的期望值,選擇平靜地陪伴孩子戰勝眼前的困難。
父母應該教會孩子,一步一步解決困難,讓孩子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,而不是總盯著結果。
父母要通過耐心地示范,引導孩子自己努力。
當父母與孩子共同戰勝了困難,孩子會有一種勝利的喜悅。
相信,孩子可以在這種過程中,慢慢樹立「我能行」的成長思維。
他們會反思,哪些是自己可以做好的,做不好的如何去解決,而不是自怨自艾。
Wendy媽有話說:
所以,如果孩子說「這個我做不了」,請教會他加上yet:
「你不是學不會,你只是現在還不會而已。」
「你不是搭不好積木,你只是現在還搭不好。」
「你不是想不到解決方法,你只是暫時還沒想到。」
一個小小的「Yet」,讓孩子們發現: 他只是現在還做不了,但下次會做得更好。
成長型思維,會告訴孩子,學習從來沒有「到此為止」,隨著時間的變化,眼前的挫折和失敗,只不過是我們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。